第四章:黄义明创建乐山城
第四章:黄义明创建乐山城 (第1/2页)第四章:黄义明创建乐山城
刘惠恕
且说燕矶山之战黄义明大胜、搬师回乐山堡后,凭添了新投降的三千女兵。由于她们都不愿返乡,宁愿随同黄义明一起赴乐山堡生活,黄义明所要处置的第一件事,便是如何安置这批女兵的生活。黄义明自然得先拨房,让她们认领耕地得以生活。由于这批女兵多单身未婚,而原乐山堡村民与由青云山下山的诸葛寨山兵均为男性,且大多未婚。黄义明便按当时西南民俗,为他们举办了几场篝火晚会,让这些青年男女本自原则结为婚配。在这些女子中,燕飞飞的姨妈邱慧芳年最长,已三十余岁,人较正直,而原乐山堡村民中,以有“稻王”之称的副堡长迟浩田年最长,已过四十岁,亦无婚配,黄义明便介绍二人结合为夫妇。此外被黄义明委托为乐山堡副堡长的韩百知与计子善,也从这群女子中,选择了两位貌美者为妻。
邱慧芳与迟浩田结婚后,见迟浩田只会指导村民种稻,而乐山堡内可以植桑种麻的边角地尚多。而邱慧芳在沦落燕矶山寨为盗之前,在乡中善植桑麻,一次见到黄义明便说:乐山堡经济要发展,不仅应种稻,还应该广植桑麻,因为人不只是要吃饭,还得穿衣,只有男耕女织,乐山堡的经济才能壮大。听罢邱慧芳所言,黄义明认为此建议甚好,便要求邱慧芳带领村中女子在乐山堡空闲边角地处广植桑麻,推广纺织技术。这样一来,乐山堡地界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。邱慧芳也因此被堡民们感恩戴德,称之为“桑麻娘娘”。
由于燕矶山一役,乐山堡收降了三千名女兵,又因此凭添了三千个家庭。时过年逾,待这些家庭的孩子出生后,乐山堡夜间但闻婴儿啼哭之声一片,晨起则鸡鸣之声相连。而八大王张献忠屠蜀时,逃往山野的山民,闻知乐山堡有房住,有田耕,有粮吃,有衣穿,纷纷前来投奔。消息越传越远,做生意的小商、小贩,闻之前来贩粮、贩布。有一些流落荒野未死的评书艺人,闻此亦重操旧,前来说书谋生。乐山堡顿时呈现出一片兴旺的生活景象。而随着乐山堡经济的壮大,不久已云集住户数万家,人丁约达二十余万。
如此一来,好处是人丁兴旺,坏处是乐山堡旧界拥挤不堪,住户间不断为小事发生争端。有的人家欢喜养狗,不时发生恶犬伤人事件,因此不断有人寻至堡长处评理,要求解决问题。而晚来投靠乐山堡人家,已住不进堡内,便在乐山堡两侧城墙外盖房居住。由于晚间乐山堡城上有兵丁巡夜,城外住户倒也不担心人身安全,但却千方百计地设法挤入城内居住,而使乐山堡内的居民住区混乱不堪。
面对现状,如何更好地安排乐山堡民众生活,使黄义明愁眉不展。一日,黄义明为此事召集四位副堡长诸葛达、迟浩田、韩百知与计子善议事。
诸葛达由于原本是诸葛亮后裔,家族具有关心政事的传统,有联为族人所共遵,其联曰:“昔以八阵克敌,今以八卦兴村,生死殊功永其芳泽;不为良相医国,可作良医济世,宽仁家教贻厥孙谋。”诸葛达又因久居蜀地,对四川地理颇熟。他便对黄义明说道:乐山堡周边地区,古称嘉州,地控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三水;下辖峨眉、犍为县、井研县、夹江县、沐川县五县以及峨边彝族与马边彝族居区;纵横东西三千里,南北四千里,古时人口最盛时达二百万人。而我乐山堡一地,现拥民二十万,民丰粮足。环视整个蜀地,经八大王张献忠屠蜀以及清兵入川之役后,可以说是举目无人烟,千里多荒野,何不重建嘉州古城,重掌五县二边之地,外迁堡民,另派兵东取巫山,掌三峡入川长江口地区;另分兵北上取剑阁,控剑门关入川蜀道陆路,则全川将为我掌。
黄义明道:此计甚妙,以蜀地大局为视野,只是如何具体实施,尚请众位细议。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议决五条:一是以乐山堡为核心地带,沿岷江东岸,凌云山区外沿,重建嘉州古城垣,更名为乐山城;在城内广建房屋,以便于民众居住及人口繁衍。二是定法律,以安定民生。三是设痒序,以明教化。四是正风俗,以一人心。五是兵民分离,以千人为单位,设立五军以利于保卫乐山城,防范外敌来侵。
这五条措施议定后,五人又另议职责分工。由于当时是战时,掌兵为第一要务,因此议决由黄义明任元帅,负责掌兵。其他四人的分工是:诸葛达任城长,总抓城务。迟浩田任副城长,具体负责指导城内外农事。韩百知任副城长,具体负责全城财务与城建工作,向农户商家征集税款。计子善任城尉,另设城防军一千人,负责全城日常保卫与治安工作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