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篇 大周时隔六年的两场雪
开篇 大周时隔六年的两场雪 (第2/2页)他家里有十大箱书,来时用了两架牛车搬运。
然后他把牛和车卖了,买了那处山脚的房子。
半个月后,开始在固城唯一的小茶楼说书谋生。
再后来的某一天,老郑家的傻鱼粥突然去问他借书看,开了口。
从此便正常了。
长了身体后,白天也会跟着郑老篾上街干活,挣钱糊口,然后夜里自去寻地方读书。
又一年后的清明节气,鱼粥夜读完回到家里,突然郑重行了大礼,向郑老篾请求,说是记得亡父姓叶,又巧曾住渝州,想取名叫做叶渝州。
郑老篾是个惯能体谅的豁达人,听了说,嚯哟那不一样还是我家鱼粥?当即便同意了,只要求鱼粥长大娶妻,多生几个娃娃,取两个姓郑。
转而,他又主动问起鱼粥,是否也记得蜻蜓家人的情况。
叶渝州说记得一点。
于是从此蜻蜓也有了大名,叫做李映月,随着年龄渐大,开始一边跟随哥哥读书识字,一边跟着姐姐学做针线,家务。
一家四口在边城的日子,虽不丰足,但也不至于挨饿受冻,总之,普普通通。
然而,岁月的脚步不停,就算只是这样普通平淡的日子,要一直维系下去,其实也不容易,凡夫俗子谁都无法预知,意外和厄难,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到来。
郑云娘十七岁待嫁那一年,秋九月下,郑老篾出事了。
正如固城过去现在,许多冒险去做商队向导的人一样,平静而突然的,在某一次带领商队出去后,就没有再回来。
只有街面上渐起的议论,说是荒原贼匪近来猖獗,北契蛮子的零散骑兵又开始入境劫掠,就连大周官军都只守着营地小心防备,不再出来巡逻了。
于是,很快便有人在小城破落的土城门上,挂起了那块陈旧的警示木牌,固城所有人近期都不得再出荒原。
到此为止,郑老篾失踪这件事便结束了。
不会再有任何后续。
从来,固城出了这一类的事情,都不会有人出面组织帮忙出去找人,或寻回尸体埋葬。因为那样的行为实在太过危险,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,远远大过于街面上某个人的突然消失和曝尸荒野。
固城人早就已经认了这桩事了。
在这个地方,这样的事情本身一点都不罕见,看的只不过是谁在何时倒霉不幸而已。
这一年,郑家的养子叶渝州,大约十四岁。
少年年纪,不很高大,也不算强壮,除去众所皆知前几年痴傻过一阵外,平常留给固城民众的印象不深,大体还算勤恳、懂事,话不多,更从不逞勇斗狠。
乡邻们断定郑老篾出事后的第二天。
清晨。
天还没有大亮。
冷风,湿雾。
固城人起床,开门,准备开始他们日复一日的劳作。
十四岁的郑家养子,独自一人从城外的荒原回来。
穿过低矮的城门洞,经过头顶的警示木牌,安静而令人意外的,出现在固城居中的街面上。
他的身上黑衫残破,背后系着一把旧柴刀。
右手悬握在胸前,用力扯着一根绳索,拉着身后一个用藤蔓编织的架子,架子上面,是他养父郑老篾被利箭穿了胸膛的遗体。
左手垂落,提着一颗头颅。
一颗用柴刀生剁下来的,北契骑兵的头。
这颗头,值五两银子。
那天早晨,几乎整座固城的人都从屋里出来了,人群安静地站在街道两侧,看他拖着藤架子,提着头,咬牙一步一步过街回家。
祭过养父后,又拿头颅去官军处领回来赏银。
没有人知道那个北契骑兵到底是不是叶渝州杀死的,多数人猜想这绝不可能,觉得应该是他恰好遇到一具北契兵的尸体,剁来的。
但是不论如何,单就因为他做下了这件事,在固城这个完全说不上民风淳朴的地方,就算是再贪婪恶毒的人,都不敢对老郑家留下的三个孤儿有任何欺凌歹意。
此后固城市上但有集体议事,也都会将叶渝州当做一家之主,喊来坐一张凳子,听事,说话。
五两银钱买了上好的棺材、墓碑……
郑老篾下葬的那天,得了他生前也没有的大面子,八抬八护的抬棺队伍里,好几个都是在固城街面上最说得上话的人物。
老说书也在人群散后来了一趟,祭拜过后,他在郑家院门侧边插了一支柳。
说这是他原来那地方的习俗。
又说,不如让云娘和蜻蜓两个都去茶馆给他帮忙,蜻蜓负责拿盘儿跟听书的客商讨赏钱,云娘嗓子好,学几个小曲,可以给他喝茶解手时顶个空当。
这是照顾孤儿给饭吃,云娘问过弟弟后,同意了。随后便传话出去,拒了媒人上门,说是因为家父去世,弟妹尚小,近年都不再说嫁。
叶渝州又回到了街面上。
如同养父郑老篾一般,继续做着给过往客商装卸货物,照顾马匹,打杂出力的活计。
一天天地长着身板、力气。
有时候遇见客商给钱不吝啬,但是没人接的荒原向导的活,也偶尔出来接上几趟,只不过每次到最后,都不免惹得家姐哭红了眼睛,揪住一顿打骂。
这一家,三个孤儿,就这样继续着他们在这座艰难边城,普普通通的日子。
一晃,又两年,又一场下在黑夜里的大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