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唐山海行 > 第343章,逼退强敌

第343章,逼退强敌

第343章,逼退强敌 (第1/2页)

原来除了李归仁,尹子奇、安庆绪师徒也立刻上前阻止睿息破坏柱子,却被江朔挥剑挡住二人,江朔对睿息道:「你们快去设法拉倒其他柱子,我来对付尹先生他们。」
  
  安庆绪与江朔年龄相若,初识时江朔还不过是一个不会武功的毛头小子,没想到后来江朔屡有奇遇,每次见他,功夫竟然都突飞猛进,俨然与师父尹子奇都已不分高下了,安庆绪如何能服气,他每日更加刻苦的练习武艺,这些年他所练的烛龙功与猰貐刀法也有了极大的精进,面对江朔早已跃跃欲试了,他抢在师父身前,向着江朔一刀刺出。
  
  江朔此刻却心急如焚,只想尽快打退二人,好去帮忙拉倒柱子熄灭圣火,否则时间久了,茅山、南少林众人定然无法抵御光明盐毒性的侵蚀。怎么有心思与安庆绪纠缠,他见安庆绪长刀刺来,侧身进步,避开安庆绪长刀的同时,挥七星宝剑向刀身斩去。
  
  然而安庆绪已非当年吴下阿蒙,猰貐刀法的招式脱胎于北狩步,安庆绪见江朔一剑斩来,一沉腕子,刀尖冲下指地,避开江朔这一剑,紧接着他侧身转进,刀尖扬起向江朔小腹刺来。
  
  江朔见机亦快,手腕一转,长剑改纵劈为横扫,仍是向着安庆绪的刀身削去,安庆绪竟然右手将刀一抛,左手接过长刀,避开江朔的剑锋,同时进步上前,举刀横扫掠向江朔胸口。
  
  这换手刀的手段,实是出乎江朔的意料,江朔仗着内功了得,胸口蓦地往里收了二寸,堪堪避开刀锋,同时趁着安庆绪刀锋掠过之际,剑尖斜向上指,直刺安庆绪的左肩,这一招如影随影的剑法十分高明,令对手无法旋回兵刃格挡。
  
  安庆绪却左手撒刀,右手重新接过长刀,从左手肘下穿出,反向江朔手腕上刺来,江朔没想到安庆绪居然还能反复换手,只得向后退了一步。
  
  原来安庆绪的刀法已有如此精进,江朔一出手时就犯了大意轻敌的大忌,以至于一招受挫处处受制,他不敢再轻视安庆绪,一振长剑重新向安庆绪邀击。
  
  安庆绪先前占了上风,不禁信心大增,挥刀迎击,江朔知他刀招巧妙,现在可没有闲情逸兴和安庆绪彼时招式,还是先以取胜为要,再次接战之时,江朔右手持剑先往边一带,紧接着剑里夹掌,左手一挥,向着安庆绪当胸拍到。
  
  此时如果安庆绪挥刀回削江朔的左手腕子,则江朔右手剑跟上便能斩断他手中长刀,安庆绪早已看穿这一后招,他这些年经尹子奇悉心调教,招式上突飞猛进,但内力修为却不能一蹴而就,毕竟江朔这般的奇遇不是等闲能遇到的。见江朔一掌拍来,安庆绪心高气傲怎肯闪避,明知不敌也硬着头皮出掌相接。
  
  尹子奇先前见安庆绪与江朔斗招竟然占了上风,颇感欣慰,也不上前夹击,站在一旁看他二人相斗。直到江朔想要用内力取胜,而安庆绪竟然不知死活地想要硬接这一掌,他才从后跃出,左手抓安庆绪的背心往后一扬,右手出掌与江朔左掌拍在一起。
  
  江朔得了黑白二龙的阴阳二炁,好比寻常人得了一二百年的内功修为,本该当世无敌,但他不能将二龙内丹之炁全然化为己用,每次与人比拼内力纯是靠阴阳二炁感应自生,往往是敌人的内力越强他体内产生的内力也越强,若自己发劲却连三成功力都发挥不出来,但他刚刚经过张果先生调教,领悟了玉诀遗篇中御炁的真髓,再出掌时已能调动体内更多的真炁。
  
  江朔和尹子奇二掌拍在一起,轰然作响,各自退了一步,尹子奇心中暗惊,心道江朔这小子内功怎么又有了长进?他此前和江朔三次对掌,在洪泽湖波斯黑船之上,江朔不敢和尹子奇对掌只是借着他的掌力遁走;在笼火城中,江朔能伤尹子奇靠的是独孤湘使坏,单论内力还在尹子奇之下;而在乌湖岛二人再次再黑船上对决之时,江朔的内力已与他不相伯仲了;
  
  今日再战,但觉江朔非但内力雄浑,似乎还留有余力。
  
  二人左手对了一掌之后,江朔一晃右臂紧接着就发出第二掌,尹子奇运炁与他又对了一掌,江朔却似乎无需运炁蓄力一般,左手一挥第三掌接踵而至,尹子奇再接第三掌时已觉颇为勉强了,没想到江朔右手第四掌又倏忽而至。
  
  天下各门各派的内功修炼法门迥异,但均需储炁于下丹田气海之中,这一点却是大同小异,发功时无论走何经脉,真炁都需要从气海到掌端,再回到气海形成环流,谓之「收发」,连环出掌那便是一次真炁分做几次使用,每一次的内力自然就弱了些,若要全力出击就需要真炁循行一周,再怎么样的高手总是需要时间运炁的。
  
  而江朔习得了御炁之术,真炁随聚随散,收发自如,根本不需要在体内运行兜圈子。因此他其实内力和尹子奇相当,第一掌也确实旗鼓相当,但此后三掌,江朔真炁丝毫未减,尹子奇却越来越弱,因此后三掌便成了江朔连进三步,尹子奇连退三步了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